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从明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,以及返乡青年

    信息发布者:阿耶村
    2019-01-19 10:16:01   转载

    关心健康的食物,到底应该关心什么?


    如果你去买菜,面对图中的这两种土豆,你会怎样选择?



    现实中,多数人应该更会选择左面这种。


    再比较一下两种土壤,你会觉得哪种更健康一些。这时,可能有的人有点懵,觉得这离自己好遥远。



    5年前,我在阿拉善的城边找了2分地,准备给自己和家人种点菜吃。


    春天,我过去种些绿叶菜,发现旁边的菜农一边浇水灌溉,一边往地里倒进很多瓶农药,浓黑色的药水,很呛人。整块像足球场大小的菜地,被高达40cm的黑色药水完全浸泡。


    菜农大叔说:这种药是杀地里的虫子,要不土豆长不好。


    那一年,我几乎没吃土豆,从第二年开始,我也种了点土豆。


    刚才图中左边的土豆和土壤,就是被药水浸泡的。这些土豆看似光滑漂亮、大小均匀,主要依靠化肥催大,吃起来味道一般,而且有多种农药残留,农药和化肥浸泡的土壤,也变得越来越板结,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有机质,除了害虫,农药也杀死了很多土壤里的微生物。



    而右边的这些土豆,长得大小不一,奇形怪状,但吃起来味道不错,比较沙,有股自然的香味,经过第三方检测,也是零农残。这边的土壤会疏松很多,仔细看的话,可以看到土壤中的植物根系、菌丝和其他有机质,微生物含量也要高出很多。


    现在很多人都在关心:自己吃的食物安不安全。但其实——安全食物的背后,土壤是否健康才是根本。


    提到土壤和耕地,我们就绕不开农村。


    因为我国几乎所有的耕地,都分布在农村。十几年前,有人用386199部队,来形容农村的凋敝,这三组数字分别代表:妇女、小孩和老人。但我最近几年发现:很多农村,妇女和儿童也都开始进城了,为了打工和教育。所以,现在很多偌大的农村,只剩下了番号99的老年部队在驻扎。


    我们也应该听过另一组数字:中国用了全世界7%的耕地,养活了22%的人口。我们曾经为这个数字很自豪,但却忽略了背后的一个信息:7%的耕地,每年使用了全球35%的农药和化肥,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最严重面源污染源。一方面,我们的农业,只是单纯地追求产量。再加上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,农业只能依赖过度的化肥和农药。


    没有健康的土壤,就不会有安全的食物。但如果没有一个有活力的农村,又怎么去培育健康的土壤?


    逆潮流的返乡实践,能否成为乡村复兴的希望?


    不过,好消息是最近几年,出现了一股逆潮流的变化:一些年轻人,Ta们在城市里读书或工作几年之后,开始返回农村,将生态农业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。外界称之为“返乡青年”或者“新农人”。


   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。2005年,我在北京上完学之后,偶然来到阿拉善,在这个比较偏远的荒漠小镇,做生态保护的公益项目,支持当地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。


    4年前,我从农村工作推动者的角色,彻底转身,成为一个新农民。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建了致良田,在阿拉善进行生态农业的尝试和实践。


    每年春天,我们从阿拉善的牧区,运来一车又一车的羊粪,制作堆肥,增加土地的营养,替代化肥的使用,进行土壤改良。


    除了羊粪底肥,我们还借鉴了澳洲活力农耕的方式,在地里种植禾本科和豆科的绿肥,豆科植物的根会通过根瘤菌进行固氮,可以增加土壤的N含量;禾本科植物根系扎的比较深,会将板结的土地打破。


    在绿肥结籽成熟之前,我们用机器将绿肥打碎,翻进地里。打碎的植物和根系,就成为土壤中的宝贵的有机质资源,慢慢会分解转化,成为具有团粒结构的腐殖质,这些生长和转化的过程,一起改变了土壤的结构,让土地更有活力和健康。


    在阿拉善,除了土壤退化,农业过度使用地下水,是另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,我们引入以小米为主的节水作物,减少灌溉用水量。我们也努力推广膜下滴管的节水技术,寻找适合阿拉善的农业灌溉方案。


    这些探索与实践,让我们看到了在荒漠地区进行,农业土壤改良和节水的可行性。除了我们自己的基地,我们也带动周边10余户农牧民一起参与,他们每年增加了收入过万元。在累计800亩的土地上,节约地下水使用24万立方米,相当于4000户城市家庭一整年的用水量。


    返乡不易,感激那些陪伴与支持


    过去的4年也很不容易,好几次我们都差点坚持不下去。幸运的是,一路我们得到了很多支持。


    有位并未见过面的陕西大学生,经朋友介绍知道我们,了解我们在准备做蜜瓜的加工品后,她利用课余时间,帮我们在西安周边咨询了几十家的代加工厂。


    还有一位来自大连的朋友,他在网上看过我们的消息,多次购买我们的产品,后来还成为了我们的年度会员。在微信里,他有时也会给我们一些善意的反馈。三个月前,他看到我在朋友圈,看到我正在协调政府的贴息贷款,他给我发微信说:我这里有一笔闲钱,可以先借给你们用。



    看到这条消息,当时我的眼圈有点红。其实到现在,我也从没见过这位朋友。这样的朋友不止一个,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给过很多支持。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总是勉励自己: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做好,否则都对不起这些信任。


    返乡必须迈过的3道门槛


    其实,像我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很多。即使在西北这样偏远的地区,我们也有一个西北新农人的网络,大家定期一起交流学习,彼此互助。他们有的大学刚毕业,有的厌倦了企业里的工作,有的原本是公务员会研究者,有的前几年还是有调性的设计师......


    大家虽然特质不一,但都有一颗热爱农村和土地的心。


    返乡做农业,光有热情是不够的,因为一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沟沟坎坎:


    第一个门槛是如何与自己相处:做农业就要回到农村,长时间和土地打交道,除了身体上的劳累,外界和家人也不一定理解,身心上的孤独感,有时会一点一点地吞噬当初的理想。


    第二个门槛是辛辛苦苦忙碌一年,到头来东西卖不出去,做生态农业的成本较高,但产品产量和卖相一般,很多返乡青年只顾着埋头在土地里耕耘,却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起充分地信任,渠道也不够通畅,产品销售自然成了大问题。我认识90%以上的新农人,都在贴钱,当然还包括我自己。


    最后一个门槛是: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专业。农业的产业链条长,品质很难保证标准化,光靠理想与是情怀远远不够,返乡青年,更需要尽快找好自己定位,多方面学习,让自己变得专业起来,其实并不容易。


    面对这些沟沟坎坎,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,外界的支持也非常重要。


     从明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,还有返乡青年


    返乡青年们在土地上的劳作,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。我们可以一周不开车或不用手机,但没办法不吃东西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,是通过什么方式种出来的?背后的土壤环境,到底是在改善还是退化?如果我们都不去了解和关注这些问题,那么食品安全,其实很难真正得到解决。


    三十多年前,诗人就告诉过我们:



    如果你也对返乡有兴趣,而且身心做好了准备,也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。


    即使你在城市里,依然可以为健康的食物和土地做出你的贡献:


    你可以在节假日或周末,选择去某个生态农场,帮新农人干干农活,聊聊天,这样的接触和关注,这不仅缓解他们在身心上的疲惫感和孤独感,也会让你有机会平静下来,接触到真实的食物和土地。


    你还可以利用你的专业、特长或热情,给返乡者一点点外部协助,不管是帮忙查找信息,做点设计,联系渠道,或只是发个朋友圈。


    如果你迈出这一步,你不仅让自己吃到安全的食物,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而且,你的行动和选择,也让我们脚下的土地,更加健康、可持续、更有生命力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